最近有件令東海校內吵得沸沸洋洋的問題……原本處理校內子母車的清潔公司,表示因為同學沒有做好垃圾分類所以不幹了。接著偉哉東海便實施了垃圾不落地的政策撤除了子母車,引起民怨爆發,到現在校內還是互踢皮球,針對垃圾分類、該誰處理引爆論戰,但問題真的在這裡嗎?
本文作者:白逸軒(東海政治系畢,前學權部長)
其實東海校內垃圾分類的問題已存在多年,清潔公司也多次抗議,但從來都不會受到重視,垃圾處理的問題總是得過且過,頂多大家念一念,罵一罵,偶爾提醒一下住宿生該分類喔!(*註1)便不了了之。
就此分享我個人的經驗,大一我剛進學校住宿遇到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,本來就有垃圾分類習慣的我,到了宿舍卻遍尋不著這樣的機制,唯一可以分類的可能便是自己狹小的房間裡面,各設置許多分類桶,或是每次有需要分類的東西便每次跑老遠去子母車丟。這是整體環境與制度對於垃圾分類不友善的影響,顯見這樣垃圾分類的觀念並沒有落實到制度當中。想當然爾,漸漸地住宿生也會開始對垃圾分類不太重視,進而再形塑了整個垃圾分類不重要的環境氛圍。
笨蛋,問題不在誰要去處理未分類的垃圾,或是清潔公司是不是很難搞要求很多;而在問題發生的源頭,為什麼?或是應該如何?讓丟垃圾的人會習慣去進行垃圾分類的動作?這個問題不解決,混亂垃圾的問題只會持續,清潔成本持續增加。
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面向,首先,如何讓垃圾產生的源頭,大家願意且能有有效的分類?希望東海的行政單位,不要只會老套的宣導、宣傳,說垃圾分類很重要,環保是很重要的價值…… 除了這些之外,重要的是如何透過制度與環境,去創造讓人會願意自動去進行垃圾分類的情境。
第二,除了從源頭處理垃圾分類的問題,還有清潔成本的短缺,若現況台灣因為資源回收收益降低,清潔公司收益也減少,不太願意用過去的價格來承接這個校內清潔的案子。那應該要思考的是清潔所需的經費增加的部分該從何而來?
遊客所製造的大量垃圾,是大家長期都認知到的一個問題,為了不讓遊客在校內製造垃圾,便撤除子母車,問題就能解決嗎?我能想像到的只是遊客因為找不到地方丟垃圾,會使校內的環境加倍髒亂而已。
但遊客依然會來,垃圾依然會有,撤除子母車的鴕鳥心態仍然無助於解決問題,不知道有沒有思考過是不是能對遊客收取一些垃圾清潔的費用?或是隨著遊客在校內的各種行為、消費,都連帶依照比例進行垃圾清潔費用的收取?減輕東海在垃圾清運經費的負擔?
面對問題不能總是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面對兇猛如洪水的問題,只知道像鯀治水一樣採取「堵」方,擋的了一時,治不了一世,潰堤之時就是問題全面爆發之日,東海的垃圾清運問題便是鐵錚錚的例子。
為了不讓遊客在校內製造垃圾,便撤除子母車,問題就能解決嗎? |
垃圾清運的問題,就是一個累積了許多年沒有人願意碰的議題(吃力不討好,不處理暫時也不會出事),然後面對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都是直覺式的,沒有打到問題的核心(宣導垃圾分類重要….),才會呈現現在這樣的困境。
面對這個困境,除了短期內垃圾的處理還是要先處理以外,整個焦點應該還是放在校內整個的垃圾處理政策規劃與環境培養,除了必要的宣導推廣之外,制度設計(例如落實各宿舍區的垃圾分類,但細節和配套必須完善,並循序漸進推行;對遊客收取清潔費用的做法等等)也相當重要,制度得推行還必須配合硬體的規劃建置(分類回收桶的設置)。
必須強調的是,並不是說「垃圾不落地」的政策就要全盤否定,重要的是應該從受影響最大的師生角度出發,相關的配套是否完善?還是政策推行只是粗暴的丟了個理想的想像,而忽略了與現實的落差。
希望東海的行政高層,除了站在自己的高度思考政策,絞盡腦汁寫完美的構想和提案,偶爾也該真正體驗、了解,真正生活在東海這這個校園內其他人的模式和樣子!如此才有辦法從根本了解並思考對應的解決方案,才有可能好好的解決到問題的核心。
註1:約兩三年前,住輔組也曾想以試驗區域的方式,在某些棟別嘗試推動垃圾分類的措施,可惜因為規畫與執行上有困難跟差距,也未見落實,便不了了之。
延伸閱讀:誰造成了東海的垃圾危機?